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34|回复: 0

如何使用数码相机更准确地曝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3 08: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如何使用数码相机更准确地曝光图 | 文:汤识真  
此贴,简单点哥哥在活动版转载过部分,我再次转载到这里来,希望对大家的数码摄影有所帮助!     
在更早的一篇《数码相机的曝光秘诀》中,我们讨论了如何利用直方图检查曝光。在阅读本期小文之前,我们建议您先浏览一下那篇数码相机曝光的入门文章。
这一期,我们希望在前面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直方图在曝光上的运用。
【学会参考直方图】     数码相机通常都会带有直方图显示功能,对于可以实时取景的相机来讲,甚至可以在按下快门前就显示直方图,但这时显示的不一定很准。“按下快门后如果有条件就先看一眼直方图”,这个习惯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数码相机曝光的很多经验,尤其对于初学者而言。
[img]/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img]
【积累识别直方图和照片中景物关系的经验】
     曾经有人问我,什么样的直方图才是好的直方图。人们把直方图分成很多类型,以便研究并作为后期改善画面的参考。直方图反映的是一张照片的亮度分布,没有照片的话直方图什么都不是,更无所谓好坏。同一类型的直方图从不同照片中反映出来,有的可能反映了曝光准确,而有的则可能反映曝光失误。所以,直方图必须结合照片来看才有意义。
     我们为学员提供了一本《职业摄影师工作手册》,用来记录拍摄信息。现在,数码相机可以记录下很多拍摄数据。而我们则可以用它记录其他数码相机无法记录的东西,比如光线条件,再比如记录照片中景物和直方图关系等等。如果你没有《职业摄影师工作手册》,也可以到文具市场买一些便于携带的记事本。如果你愿意分享,还可以将自己的拍摄日记放在博客上。摄影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不但可以快速提高我们的摄影水平,还可以让摄影变得更有趣。为此,我们设计这样一张表格,用来帮助更快地掌握曝光。
[img]/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img] [img]/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img] [img]/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img] 0811SRBG02.jpg (77.72 KB)
2009-2-1 10:01

[img]/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img]
     在下面的表格中,我们简单总结了一些常见景物对应直方图的关系。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从很多照片的拍摄经验总结而来,虽然具有一定代表性,但并不是万事万灵的神药。 其次要说明的是,在视觉上人们对明暗之间的关系比单个物体亮度更敏感,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某个物体有多亮,而是这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在一起的时候哪个暗哪个亮。 第三点要说明的是,照片中需要呈现什么样的影调完全取决于摄影师要表现的主题,比如同样的光照条件下,我们可能需要照片更亮一些或者更暗一些。 第四点要说明的是,这张表格中提供的经验不包括使用滤光镜的经验,不过在镜头前加一片UV镜倒也无妨。 第五点要说明的是,直方图的分区是人为的,我们这里划分了4个区域,你也可以分为“暗影”、“中间调”和“高光”3个区域,或者像安塞尔·亚当斯那样划出更多区域。    总之,这张表格仅供参考使用,在实际运用中应当学会变通。
[img]/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img] [img]/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img] [img]/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img] 0811SRBG05.jpg (89.84 KB)
2009-2-1 10:01

【判断曝光不足和曝光过度】     我们希望有一个技术上的标准来判断影像(而不是影像内容)的质量。对于数码相机产生的影像,我们习惯于用直方图结合照片来判断是否存在曝光过度或者曝光不足。换句话说,是通过技术层面的规则判断曝光。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技术层面的规则也可以被突破。也就是说,曝光过度和曝光不足并不一定是“错误”的曝光。你可以创意性地使用“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以获得某种奇特的效果,但要掌握创意性“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就需要大量的试验和总结。数码时代,人们更愿意把这样的工作交给电脑后期完成。
     而后,我们就要提醒初学者:你可以让照片亮一些,也可以让照片暗一些,但不要心血来潮地去打破规则。想要打破规则,你至少先要掌握规则。那么,数码相机曝光的规则是什么呢?
     很简单:
    1、 让亮的景物亮,让暗的景物暗。     2、 尽量不要让直方图有溢出。     3、 如果直方图必有溢出,就需要合理取舍溢出的部分。     之所以尽量不要让直方图溢出,是因为“曝光失误造成的溢出”比“没有溢出的曝光失误”,补救起来要难得多。 [img]/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img]       如果你习惯于通过数码相机的液晶屏来判断曝光,结果往往是看到的照片比实际的照片亮很多,这样的话,就更容易出现曝光不足的失误。所以,我们建议你不要通过数码相机的液晶屏来判断曝光,而是养成通过直方图判断曝光的习惯。
[img]/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img] [img]/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img] [img]/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img] 0811SRBG13.jpg (233.16 KB)
2009-2-1 10:01

     拍摄逆光人像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人脸曝光准确了,背景就会曝光过度;背景曝光准确了,人脸就会曝光不足。通常,我们可以用近距离的补光(比如闪光灯或者反光板)来减少人面部和背景的亮度差。但是,在上面这张牌楼的照片中,我们需要多大的反光板呢?这事情不是一两个人就能搞定的。所以,我们建议采用另外方法:     1、 首选使用HDR(高动态范围)技术。     2、 拍摄时保留高光细节,后期适当改善暗部细节。如果反着做,即拍摄时保留了暗影细节,那么天空中的云彩就会惨不忍睹。
[img]/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img]
     上面这张照片的天空过曝,很难通过影调调整补救回来,所以,如果你要表现出天空的细节,或是完全避免画面中有曝光过度的区域,我们建议:
     1、 寻找一个合适拍摄角度避开天空。可以选择用背景中更高的树挡住天空,也可以选择将机位升高俯拍以去掉天空。
     2、 如果景区里有很多这样的房子,可以考虑换一个更容易避开天空的房子拍摄。
     3、 等到天空晴朗时再来拍摄。如果拍摄这个房子是你接受的拍摄任务,而且需要拍进天空的话,那么你可能就需要多等几天了。
     4、 如果你对数码后期的规则和技术很有把握,那么也可以利用后期技术补救天空。
     5、 当你遇到问题,一时又无法解决时,可以先把问题拍下来,然后和其他人一起探讨。
【识别饱满的直方图】     当场景中最亮的地方和最暗的地方都能被正好能被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记录下来,而且场景的中间影调比较丰富的时候,我们就能得到一张饱满的直方图。
     饱满的直方图看起来山脚位于直方图的两端,而且至少有一个山峰。如果我们得到一张饱满的直方图,那么就说明:在白平衡、锐度、对比度、饱和度等设置不改变的情况下,这个照片中的场景几乎没有留给我们曝光失误的机会。因为在这种那个状况下,我们再加曝光极有可能造成照片高光部分溢出(即超出了感光材料能够记录的最亮值)而致使高光细节损失;再减曝光极有可能造成照片暗影部分溢出(即没有达到感光材料可以记录的亮度)而致使暗影细节损失。
     如果我们希望在饱满直方图基础上改善局部影调关系,就需要通过数码后期技术来完成。当然,有些数码相机通过算法的改善给我们留出大约前后半档曝光的调整空间。
[img]/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img] [img]/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img] [img]/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img] 0811SRBG22.jpg (237.08 KB)
2009-2-1 10:01

【判断可以被接受的溢出】
     前面我们提到了“溢出”,那么,什么是“溢出”呢?     对于数字技术来讲,“溢出”是个很形象的词汇。我们可以把一个像素想象成一个杯子,假设这只杯子可以盛下255滴水,杯底为0,杯口为255。如果我们装入257滴水,最后两滴就会流出来,这就是“溢出”,能记录下来的还是“这个像素装了255滴水”。在一张数码照片中,有很多很多像素,当有足够多的像素处于“溢出”状态时,直方图的最右侧就不会出现“山脚”,高光部分细节就可能损失,这就是“高光溢出”。相反,如果我们在这支杯子中只加入不到一滴的水量,而我们有无法记录半滴水或0.7滴水,那么能记录下来的是“这个像素装了0滴水”。当照片中有足够多的像素处于“0滴水”状态时,直方图的最左侧就不会出现“山脚”,暗影部分细节就可能损失,这就是“暗影溢出”。严格的讲,暗影部分是实实在在地“不足”致使记录为0。不过从对应“高光溢出”和直方图上呈现的特点来讲,“暗影溢出”这个提法更容易被接受和被记忆。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希望直方图有溢出,但如果某些溢出是可以被接受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能有更多的余地来改善曝光。比如用高光溢出去表现那些刺眼的光,用暗影溢出去表现剪影。
[img]/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img]
【理解向右曝光的用意】
     一个方法总是要针对性的解决一些问题,“向右曝光”也不例外。这种方法在早两年很是流行。但我们必须知道,“向右曝光”并不是曝光方法。确切的说,它是一种降噪的方法。因为那时候数码相机的降噪能力不怎么样。     如果我们在后期对暗部影调进行提亮处理,那么这个操作可能使被提亮的暗影产生更多的噪点。而反过来,如果我们在后期对高光影调进行压暗处理就不会出现噪点问题。所以,“向右曝光”的核心是在直方图右侧不溢出(或溢出可接受)的情况下尽量增加曝光。
     现在的数码相机降噪功能都很出色,所以我们不常用到“向右曝光”技术。如果使用“向右曝光”技术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相机降噪功能不太强时使用。
     2、 用很高感光度拍摄的时候使用。
     3、 在不确定暗部影调是否希望后期被提亮的时候使用。
     4、 照片呈现的直方图不饱满时,可以考虑使用。
   【尽可能地去展现细节】
     过去,我们被两个词所困扰,一个是“准确曝光”,另一个是“正确曝光”。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我们却很喜欢咬文嚼字。“准确曝光”遵照物理和数字标准,而“正确曝光”则遵照意识和心理标准。随着拍摄实践不断增加,我们发现大多数“准确曝光”的照片都能够符合“正确曝光”的心理预期。即便有些“准确曝光”的照片不能满足我们心里预期“正确曝光”,我们在印放或数码后期的流程中还有加以改善的余地。     现在,我们发现根本就不需要为一字之差掰来嚼去。虽然,我们现在不会轻易地认定那些有意为之的“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是失误的曝光,但是,对于新手,在学习曝光的过程中,我们还是要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1、 在合理的亮度关系内尽可能地展现景物的细节,除非你确信某一部分细节是不需要的。 2、 有时候当你“确信”某些细节不需要的时候,结果往往和你想的不一样。所以要谨慎地使用你的“确信”。 3、 用你能够想到的办法去解决曝光不足和曝光过度带来的问题。 4、 你学会了展现细节也就学会了控制细节,那么你就有了展现或者不展现它们的自由。 5、 认真记录你的拍摄条件、曝光组合和景物对应的明暗关系。【怎样进行曝光补偿】
     使用数码相机的自动或半自动曝光功能时,很多人习惯直接按照机内测光表进行曝光。机内测光表并不知道我们要拍亮的东西还是暗的东西,它会把它测量范围内的东西看成反射率为18%的灰,然后给我们一个结果。按照机内测光表给出的曝光组合拍摄,灰色的东西会被拍成灰的,亮的东西也会被拍成灰的,暗的东西还是会被拍成灰的。通常,后两个结果并不是我们所要的。于是就有了曝光补偿的概念。测光表并不傻,它只不过是给了我们一个标准作为参考,而我们也需要以这个标准为基础来改善曝光。
[img]/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img]
     曝光多了就要减曝光,减了照片就会变暗。如果按照机内测光表 拍摄暗的东西,比如我们上一期中在黑背景下拍摄黑色的记录本,那么就会得到一张灰背景里的灰本——曝光多了。减少曝光让照片变暗,灰色的背景变黑了,记录本也变黑了。曝光少了就要加曝光,加曝光照片就会变亮。如果按照机内测光表 拍摄亮的东西,比如白背景下拍摄白色笔记本,那么就会得到一张灰背景里的灰笔记本——曝光少了。增加曝光可以让照片变亮,灰色的背景变白了,记录本也变白了。
     这就是曝光补偿时著名的“亮加暗减”原则。它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测光范围内高亮部分的面积大于暗影部分的面积,曝光时需要在测光基础上适当加曝光,反之则需要适当减少曝光;其二是如果我们希望照片更亮些,则需要增加曝光,反之则需要减少曝光。
      [img]/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img]
[img]/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img] [img]/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img] [img]/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img] 0812SRBG03.jpg (126.52 KB)
2009-2-1 10:06
     
    知道了该加还是该减之后,要解决的问题是加多少减多少的问题。以前看过一张表格,罗列了很多场景中曝光补偿的经验,诸如雪地加3挡、煤堆减2挡、海边加2挡……。忘掉这些数字吧,即使在胶片时代,这些经验也并不是百试百灵:比如雪地有阳光下的雪地和阴影里的雪地之分,自然不能一刀切地都加3挡。
     上一期我们了解了如何利用相机中的直方图判断曝光,这给曝光补偿带来更加直观和准确的依据。曝光多了,多出多少就减掉多少,减了还多就再减。曝光少了,少了多少就要加上多少,加了还少就再加。配合上期中的表格,我们可以轻松地建立我们自己的曝光经验。     每种相机上曝光补偿的操作不尽相同,阅读相机使用说明书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熟悉该种相机自动曝光补偿的操作。
【我们的数码相机测曝光是否有偏差?】
      现代数码相机相当复杂,没人能保证每一台相机的测曝光系统没有偏差。为此,在一些机型中出现了曝光微调设置,就像是公平秤上的去皮功能,将指针回归正确的“0”位。没有这种功能的数码相机,我们就需要记住测试的结果,在拍摄时手动调整。
  [img]/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img]
      “既然我们前面讲过判断曝光看直方图,那么考虑数码相机的测曝光误差还有什么意义呢?反正看着直方图加减曝光就是了”。这一点儿多没错!不过,如果我们知道自己的数码相机测曝光误差是多少,至少有两点好处:1、积累相对正确的曝光经验;2、误差太大就知道要送到维修站检修。那么如何简单快速地评测和校正相机的测曝光误差呢?我们建议你在买回相机时就做一下这个测试:
1、 将相机感光度设定在固定值上,并选择一种测光模式,曝光补偿设置为零。 2、 拿出反射率18%的灰板,放在均匀的光照条件下。 3、 让灰板的灰色充满相机取景器。 4、 将相机的对焦模式拨至手动模式,对准无穷远聚焦。 5、 按下快门,然后检视直方图。如果直方图显示的像素分布不在中央,则说明该数码相机测曝光系统有误差。 6、 如果数码相机测曝光系统存在轻微误差,可以设置曝光补偿后重新拍摄直至直方图显示的像素分布回到中央,补偿量就是相机的误差量。 7、 改变测光模式重复步骤5。 8、 改变感光度重复步骤5。[img]/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img]
【如何选择曝光组合】
     用一个杯子在水龙头底下接水。水龙头开一半,需要40秒钟接满一杯水;水龙头全开,则只需要20秒钟杯子就满了。水龙头闸门开启的大小和闸门开启的时间是控制进水量的一对组合。装满同样一杯水,水龙头开得越大,需要的时间就越小,水龙头开得越小,需要的时间就越长。
     光线好比水龙头里的水,镜头光孔直径就好比水龙头的闸门大小,快门速度好比这个闸门开启时间的长短。光孔直径打开得越大、快门开启的时间越长进入镜头的光线也就越多。  
[img]/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img] [img]/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img] [img]/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img] 0812SRBG06.jpg (111.98 KB)
2009-2-1 10:06

       控制镜头光孔大小的就是“光圈”,控制快门开启时间的就是“快门速度”。我们可以使用光圈和快门的很多组合获得同样的曝光量。那么,在这么多组合中如何选择?     我们在前几期谈到过景深控制和捕捉运动物体的技术,这两项技术涉及到光圈和快门的运用。如果我们想得到预期的景深,则可以先考虑光圈大小来选择曝光组合,这就是所谓“光圈优先”的作用,于是相机中就出现了“光圈优先(A)”的半自动曝光功能;如果画面中运动物体起到很大作用,则可以先考虑快门速度来选择曝光组合,这就是所谓“快门优先”的作用,于是相机中就出现了“快门优先(T或S)”的半自动曝光功能。程序曝光(P)则是由相机自动给出一个曝光组合。无论光圈优先、快门优先还是程序曝光,都允许我们通过操控相机改变曝光组合。所以这些自动、半自动的曝光方式和手动曝光(M)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为了让我们更快更省事地操作而已。
[img]/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img] [img]/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img] [img]/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img] 0812SRBG07.jpg (216.75 KB)
2009-2-1 10:06

[img]/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img]
     对于初学者,我们建议使用手动曝光(M)。练习使用手动曝光,并不是因为那样看起来更酷,而是为了让初学者熟悉光圈和快门这对曝光组合,更重要的是通过手动曝光的训练可以养成检视取景器里的数字和标尺的习惯。数字中有一对就是曝光组合,而标尺则是机内测光表的反映。
[img]/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img]
【包围曝光】
     胶片时代,包围曝光有两个作用。其一,快速拍摄无暇顾及曝光是否准确时,采用包围曝光可以帮助我们获得一张曝光相对准确的照片,当然这也意味着可能失去关键的瞬间;其二,拿不准曝光是否准确时,采用包围曝光可以确保其中有一张曝光相对准确。
[img]/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img] [img]/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img] [img]/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img] 0812SRBG10.jpg (109.36 KB)
2009-2-1 10:06

       数码相机时代,我们保留了第一个作用,即快速拍摄无暇检视直方图时时,采用包围曝光可以帮助我们获得一张曝光相对准确的照片。对于胶片时代包围曝光的第二个作用,因为有直方图,所以如果有时间检视的话,我们没有必要再去包围曝光。     但是,数码相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曝光技术要用到包围曝光。那就是我们在《数码相机夜间拍摄概略》中提到的“高动态范围(HDR)曝光技术”。如果场景中很亮和很暗的部分超出了相机所能记录的范围,那么只有一个曝光量的照片中必有溢出。如果我们希望很亮和很暗的部分都有细节保留,就需要采用“高动态范围(HDR)曝光技术”获得不同曝光量的照片,然后通过专用的软件将那些细节分解出来。
[img]/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img]
      相机轻微的位移可能造成后期运算量的急剧增加,即使使用高性能的个人电脑,也可能因出现怪异的影像而前功尽弃,除非我们在试着玩儿。所以,在使用“高动态范围(HDR)曝光技术”获得多张不同曝光量的照片时,要求避免相机移动,而采用数码相机中自动包围曝光功能,可以让我们在开始拍摄到拍摄结束时触碰相机的次数减至最少。在能够连续9张自动包围曝光的相机中完成一次HDR拍摄,多数情况下,我们基本不需要触碰相机。     当相机能够记录场景中最亮和最暗的区域时,我们同样可以使用“高动态范围(HDR)曝光技术”,这样做同样可以获得高光和暗影中的很多细节,让照片看起来很漂亮。
[img]/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img]
    使用HDR技术拍摄时,应确保光圈不变,即只通过快门速度的调节获取不同的曝光量。这样做是为了景深不会因为光圈的改变而变化。 [img]/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img]
【如何简单测定数码相机的动态范围】
     我们有必要知道自己相机的动态范围。这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判断大光比的场景是否超出了相机的记录范围,并作出保留哪一部分细节的选择或是否采用HDR技术的选择。粗略测定自己相机动态范围的工具相当简单,只需要一块灰板。步骤如下:
1、 将相机感光度设定在固定值上,并选择一种测光模式。 2、 将反射率18%的灰板放在均匀的光照条件下。 3、 让灰板的灰色充满相机取景器。将相机的对焦模式拨至手动模式,对准无穷远聚焦。 4、 按照机内测光表的读数拍摄第一张照片。 5、 参照第一张照片的曝光量,逐次减少曝光,直至直方图左侧完全溢出,记录下减少曝光的级数。 6、 参照第一张照片的曝光量,逐次增加曝光,直至直方图右侧完全溢出,记录下增加曝光的级数。 7、 将增加曝光和减少曝光的级数加在一起就是你的数码相机大概的动态范围。 8、 改变相机感光度设置重复步骤4至步骤6。在同一台数码相机上,通常,高感光度时的动态范围会比低感光度的动态范围略微低一些。
[img]/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im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维修人员 ( 鲁ICP备17033090号 )

GMT+8, 2024-12-5 03:07 , Processed in 0.23004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