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下乡的建议
中央“家电下乡”政策确实好,但农村电压不稳定、一些地方没有有线、电视线路等,让好产品不好用;购买下乡的家电产品政府给予价格补贴13%,但领取手续过于繁琐……这些问题,在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和委员们为完善“家电下乡”政策建言献策,我认为还不够,特做如下建议。序言:“家电下乡”作为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一项重要举措,自2007年年底开始实施以来,受到了广大农村消费者的欢迎,在“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上,对拉动内需好处多多。但是,随着这一政策的深入实施,许多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
一、存在的问题
(一)配套设施问题。配套设施的疲软给农村消费者带来的烦恼:很多山区农民高高兴兴买回洗衣机,或全自动或半自动,全自动洗衣机只能当半自动使,这是不少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消费者都遇到的问题,买得起不实用。
(二)产品质量问题。产品质量差给农村消费者带来的烦恼:由于下乡家电需在指定地点和指定产品上购买,导致以次充好的现象出现,难以保障农民的权利。
(三)售后服务问题。由于农村相对偏僻,很多产品缺乏售后服务点,导致售后成本增高,如人工费,车船费等问题。
二、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一台全自动洗衣机才1200多元,满心欢喜买回家,但水压不稳定,必须人工给水,全自动洗衣机只能当半自动使,这是不少农村消费者都遇到的问题。为此,我建议,应尽快完善“家电下乡”配套设施,让农民既买得起又用得好。
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需要汇集各方力量,也需要具备各种基础条件,其中目前急需完善的就是农村的基础设施。但现实是,与供水一样,电、气、通信等其他配套服务缺乏带来的问题让一些农村消费者感到烦恼。比如,随着大量家电在农村普及,用电量大增与农村电网负荷大、变压器容量小的矛盾凸显;国家列出的“家电下乡”产品在山区和欠发达的平原地区农村都比较实用,但多数山区手机信号不好,通话质量不高;还有农民反映,不少地方还没有接通有线电视线路,买了彩电只能收看到几个电视台的节目。这些“美中不足”让“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效果打了折扣。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对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战略性意义,更是目前保证“家电下乡”后可以实际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前提条件。根据“家电下乡”的产品种类,目前亟待完善的基础设施就是水、电、气、通信网络等,这些设施多为公益性的公共基础设施,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公共服务的职能,从而保证“家电下乡”政策落到实处。
(二)“家电下乡”这项惠农政策可望在2008年到2012年为家电消费市场带来逾万亿的内需拉动。
将“家电下乡”的范围扩大到城市低收入家庭,从家电产品品类增加到家电购买数量增加,更希望实行弹性补贴。我认为,不同收入水平区域的农民应该享受不同的补贴政策。
此外,农村市场不仅需要限价商品,还需要高端家电。建议可以对高价产品实行低补贴的政策,价格越高的产品,享受的补贴比例就越少。比如,“家电下乡”产品价格比原来最高限价高20%,财政补贴政策同步降低20%。
(三)产品售后问题。
产品销售出去后,目前最紧迫的问题是让广大农民买到放心的家电,并保证及时维修,用好家电。这就需要政府加强监管,建立完善的监管和保障体系。张近东建议,政府要建立相应的信息化档案,每年进行动态监管,调整不适宜的中标产品和企业的资质。
(四)产品补贴程序应该简化。
申领补贴程序复杂,补贴款不能及时领取,也加大了农民的消费成本。一些地方政府办事效率还不高,农民不能很顺畅地拿到补贴款。很多农民去年买的冰箱,半年多了还没有拿到补贴。而且,一些小家电的补贴不过数十元,与农民付出的时间成本相比,补贴的效果可能也会大打折扣。
(五)应该改变“政府招标+补贴消费农民”的方式。
可借鉴消费券模式,直接将消费券发给农民,制定详细的使用范围和规则,由受益农民自由购买各自喜爱和需要的商品。我呼吁:“家电下乡”服务先行,只有充分做好售前、售后服务,“家电下乡”政策才能真正惠及农民,拉动内需。
与城市相比,农村电压不够稳定,农民的使用水平也不高,时间长了,电器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目前农村家电维修服务普遍存在网点数量少、经营能力弱、维修人员匮乏等问题,单靠农村现有的个体维修网点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六)如何解决农村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家电企业联合建设农村家电维修服务网点,政府低息贷款鼓励建设农村家电(维修)网点,工商、税务等部门给予支持。同时,对维修服务车进行技术改装,建立流动维修服务部。为方便农民报修、咨询、投诉,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村家电服务平台,开设24小时呼叫中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