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551|回复: 1

发烧”是什么意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3 23: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什么是发烧
非医学意义上的“发烧”一词,近几年来不断在电视、报纸、广播等传媒上出现,甚至已经赫然悬挂在公司的招牌和店铺的门头之上。人们先是疑惑,后又觉得幽默,再进一步就想了解它的内涵了。
其实,发烧是一种极为高雅的文化现象,已是一些人士填充业余时间的得意之选。在物质、文化日益发达的今天,十分有必要了解一下这种文化的内容,进而也不妨参与其中,发一发“烧”,“身体不适”便可浅尝辄止。条件许可,则不必回头,去探究“发烧”奥妙。得到身心的愉悦。
“发烧”一词是泊来之物。一说它来源于英语的“facier”(fan),意为“……迷",因其发音与粤语里的“发烧”极为相似,故而称之。一说源于“Audiophile”意即音频、电声的爱好者。该词首先从香港入境,以极快的速度传遍大江南北,从其传播与发展的情况看,后一种说法更确切些。
实际上,目前还没有人给“发烧”下一个确切的定义。约定俗成的内涵是:对于音乐的记录、载体、传播和高保真重现有着执着追求,并为之痴迷。对于此圈内人士,人们形象的称之为“发烧友”。不难看出,“发烧”基于两个方面:一是音乐——这种高雅的艺术,二是电子技术。单纯的爱好音乐同单纯的兴趣于电子技术一样都不是真正的发烧友。
由于“发烧”一词表达地贴切而生动,注定了它具有专有性。当然,好词大家用。近来出现了“摄影发烧友”、“集邮发烧友”、“电脑发烧友”……之说。也许将来连医生都会叫“发烧大夫”,这就不在我们讨论之列了。
资深的发烧友以其丰富的经验和独到了艺术见解对音响设备的线路、用料、摆位、听音环境等有着深入的研究,对于音乐软件(如激光唱片、卡式磁带、模拟唱片等)的欣赏具有很高的造诣。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发烧技术也不断派生和演进。在基本的Hi-Fi(即高保真立体声)基础上,近年来已发展到“AV发烧”,既追求声音的高保真重放,又追求高质量画面的重现。于是,家庭影院、杜比环绕声、数码声频技术等相继粉墨登场,给发烧舞台凭添了几分热闹。
总之,“发烧”所追求的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融合。因此,发烧是无止境的,也是永恒的,她所演绎的是文化的发展、科技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
链接:
“发烧”一词从1988年源自港澳的音响杂志刊物。本意也借喻于港澳电影、歌曲‘爱到发烧’之喻,一说源于英语的“facier”,意为“……迷",因其发音与粤语里的“发烧”极为相似,故而称之。 一说源于“Audiophile”,意即讲究音质者。还有一说认为就是从现代普通话的医学意义上的“发烧”转化而来的。
八十年代末,在开放的广州市的音乐爱好者群体中首先传播。
二、发烧友
怎样才算一个发烧友呢?这个问题不可能有一个绝对明确的界定。因为任何一个文化群体都有它的层次性和离散性。如果认为只有对电子技术有精深的研究,同时又在音乐欣赏上有很高造诣的人才配“发烧友”的雅号,那么这一概念就仅仅限定在少数专业人士范围内了。这样,“发烧”貌似阳春白雪,实则曲高和寡,偏颇而局限,这是发烧的悲哀。从其发生发展的轨迹看,完全不是如此。它的丰富性、普及性决定了它的大众化。无论你爱听古曲音乐、流行音乐还是歌曲,也无论你喜爱贝多芬、卡拉扬还是邓丽君、童安格,只要醉心于音乐本身的同时,更愿意了解如何使音乐放送的更真实无瑕、更优美动听,那么,你就已经开始发烧了。
反过来看,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也成不了发烧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容易被音乐所吸引和打动。有的人豪华的居室中摆有几万元的音响设备,但却无烧可发,只是按主人自己的理解,对“先富起来”的一种展示。而有的人仅用几千年甚至几百元的花销购置的器材,亲自动手,开膛破肚,整治、修饰,玩得花样翻新,然后咀嚼着自己创造的音乐美餐,自得其乐,悠哉游哉,这才是发烧真君子。在发烧友中,人们对“烧龄”长而水平高者尊称为“资深发烧友”,而对入门不久的则昵称为“发烧初哥”,至于这种叫法是否规范暂且不论,起码表达了发烧的层次。有了层次才有了容积。
由于发烧追随者日众,每个人的发烧取向不同,自然而然地分出了门派。目前公认的分法有两派:一为动手派,一为器材派。
动手派也称“土炮派”。这部分发烧友的主要特征是善于动手。觅得好的电子线路,购置质量上乘的元器件,自己打造音响设备。或者购得有潜力的机器,仔细分析其线路和用料,对关键器件进行更换,对关键线路加以修饰,并十分讲究制作工艺,以达到靓声的目的。这类发烧友大都有很好的电子技术基础和很强的动手能力,当然起码也是一个音乐爱好者。
器材派发烧友追求的是通过器材的优化组合来达到高保真重放的目的。他们研究各种牌号的音源设备、前置放大器、功率放大器、扬声器装置等等器材的特点,根据听音环境的需要,以靓声为目标,环环搭配起来,通过组合满足发烧之瘾。
这两种派别其实也没有严格的界限,资深发烧友往往是全能的。近年来,东洋人从另一角度对发烧友分为三类,也得到了国内发烧人士的认可。
第一类偏重于物理意义上的高保真。这些发烧友的来源大部分是电子爱好者。他们注重器材的技术指标,注重器材之间的电平匹配,追求对音乐软件的忠实重放,喜欢“原汁原味”。
第二类是追求最接近演奏(唱)实况的发烧友。此类以搞艺术的人士为主。他们认为音响系统放出的声音,应以尽可能地接近现场为准,可以动用一切手段来修饰声音,直至满意。
第三类追求听觉完美,不管什么技术指标、什么现场再现,只要听得舒服就心满意足了。这类发烧友范围很广,各种人士都有。
发烧派别无论如何划分,有一点是极为重要的:拥有器材的价值并不代表发烧水平的高低,一味追求昂贵的器材,而不求甚解是与发烧真谛相悖的。
三、发烧文化
发烧源于艺术又不拘泥于艺术,依赖技术而又超然技术之外。发烧牵连着一个完整的世界。她是人们在音乐的记录与再现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文化百花园里绽开的一朵现化文明的奇葩。发烧之所以称得上是一种文化,还在于她有全方位的文化气质。
发烧圈内都是有文化、懂技术、爱艺术、善追求的人士。凡发烧友看中的烧品,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会毫不吝惜的据为己有。即使囊中羞涩也会三天两头去审视一番、抚摸一番,望梅止渴、过过干瘾,直至鼓动店主接上电源放送一曲,品评一番,增长些发烧经验。许多“高度发烧友”由痴迷烧到疯狂。据报载,某都市一群发烧友烧得昏天黑地,甚至倾家荡产。有的过了“而立之年”仍是光棍一条,除了“烧器”家徒四壁。这些人非但不后悔,反而得意洋洋,自封“真够资格的发烧友”。到了这种忘我的境地,恐怕不是一两针安基比林能够“退烧”的。当然,这种极端的行为不可取,但它反映了发烧文化的吸引力和渗透力。也反映了一种“发烧哲学”和“发烧价值观”。
关于“发烧消费观”则更有它的独到之处。发烧消费讲究性能价格比,花最少的钱得到最好的音质享受。发烧友反对为摆设而购机,鄙薄花哨功能,追求简洁至上,体现个性。既重客观物理指标,更重主观听觉感受。许多发烧友还是激光唱片、模拟唱片、卡式磁带等音乐软件的收藏者。
一个地域的发烧文化,与其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有着必然的和微妙的联系。听得多了,你会发现: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许多牌子的音响器材,有一种严肃的味道,用于重放古典乐曲。体现出很强的解析力和平衡感,格外传神。而美国货品十分适合演绎的士高、爵士乐,动感十足,活泼奔放。丹麦是一个疆土不大,人口不多的国家,却拥有世界顶尖级扬声器的生产技术,这不能说不与国民崇尚音乐有关系。多年来,日本组合音响充斥国内大小店铺,其仪表堂堂、功能繁多。厚厚一本说明书,即使机器到了寿限,功能也未必被消费者全部开发出来。但音质却平平如也。精明的设计者还专门制造出一种音乐本身没有的东西来讨好人。令人不禁耳听心琢磨:这是冲着我们的人民币来的。
在国内,不同地区的发烧也有不同的特点。广东是发烧的前沿地带,以器材派居多;成都动手派高手如林,上海评论家前赴后继;北京人稳健,山东人沉默,这些无不打着当地经济、文化的烙印。
关于发烧文化的渊源,有人追朔到春秋时期,认为孔夫子是我国最早的发烧友,其“三月不知肉味”就是发烧所至。这种说法未免失之偏颇,老夫子只是一个音乐爱好者,还不具备发烧友的标准,因为世界上第一部留声机是在老先生过世三千三百多年以后出现的。发烧文化是现化文明的硕果。
不过,在发烧圈内确实出现了许多发烧大家。卡拉扬,这位本世纪最优秀的指挥家,生前是一位资深的发烧友,常向人夸耀自己的音响器材。传说在录制他所指挥的节目之前,此公总是对录音师指手划脚、教化一番。指挥间隙常常突然杀回录音间,看录间师是否按照他的意图做了。国外出现了几代专门从事发烧事业的大师。港台地区较早地掀起发烧热潮,烧坛出现了象马浚、雷明、陈浩才、刘汉盛等响亮的名字。我国大陆尽管起步较晚,但也有诸如获得发烧王、发烧轩主、胆机大王等等雅号的开拓者。这些名人从不同侧面引导和推动着发烧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发烧同样有自己独特的文风。发烧文章兼有散文的洒脱,杂文的辛辣,论文的精妙,而且时有记叙、时有抒怀,端庄严密,又不失幽默。无论品评“烧品”,还是铺陈哲思,抑或批评与争论,都是扬扬洒洒,奇拗多变。至于遣词用句则更具“烧味”,文白相杂、土洋结合,偶乐还会出现一两句港台俚语用来标新立异,极尽新奇别致。
近年来,发烧专业报刊已顺势而起。上海的《无线电与电视》是最早开辟Hi─Fi专栏,为大陆导入发烧的杂志;广州《信息时报》的视听专版在国内外有着广泛影响;北京的《音响技术》侧重专业人士;广州的《音响世界》则是器材派的乐园。台湾发烧友根植四川,创办的《发烧友》杂志,独树一帜,以“不薄技术爱艺术、兼重音响与音乐”为座右铭,兼收并蓄,是较为全面的发烧杂志。
五、发烧器材
没有质量性能俱佳的硬件,往往会丢失、扭曲、改变音乐中一些微妙的细节,难以令人感受到音乐的本来面目。研究硬件是发烧友同一般音乐爱好者的主要区别。常常有人说,某某器材够得上“发烧级”,那么发烧级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
这本来是一个最基本的东西,但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这不仅涉及到客观指标,而且涉及到主观感受。对此目前还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阶段。有的人把发烧友聆听着用易拉罐自制的微型音箱却也写出了不错的发烧文章。这一弹性空间似乎太大了。其实对于高保真音响设备国内外已有一些标准,可以结合用作衡量发烧器材的依据。
器材选择的目标就是尽可能的减少失真和获得好的主观感受。由于失真具有“叠加效应”,涉及的每个环节都应十分讲究。
1、音源设备。也就是音乐信号的发生设备。如果信号在音源上出现了问题,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在后续设备中弥补的。
卡 座。即录音磁带的机械传动和磁电转换部分。由于卡式磁带来源广,节目丰富,可以自行录音等特点,成为目前最普及的音源之一。用于发烧的卡座,频响不应窄于40—14KHz,谐被失真要小于0.1%,应具备杜比降噪装置,信噪比在55dB以上。机械部分的制作精度,对卡座的性能至关重要,其抖晃率一般要低于0.08%。由于磁在记录模拟信号上的天然缺憾,人们在对卡座的研究上似乎花的精力少了一些。
激光唱机。港台从英文直译为镭射唱机,简称CD机。它用先进的数码方式记录,用激光读取信号,重放音乐。应当说任何一部CD机,都可以轻易地超过一般卡座的音质。是发烧组合的主力。但CD机的优劣之分,似乎差距更大一些。价格从六、七百元一直到十几万元之巨。普通CD机,其数模转换一般为14比特,取样频率为2倍,中高档机往往采用三光束扫描,数模转换达18比特以上,取样频率8倍以上。近几年来,1比特精密数模转换占据了上风,各厂家纷纷效仿。新近出现了VRDS无谐振高硬度唱碟钳系统,以巨型转盘压在CD唱片上,精确地读取信号,并配以零失真电路,其音乐重放精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有条件的发烧友十分看重CD转盘与专业数模转换器的搭配。即:购买高精度机械转盘,将拾取的信号通过光导纤维送到高精度数模转换器还原,达到了相当高的重放水准。
电唱机。人们在对数码技术追逐一番之后,反回头来又重新审视纯模拟方式的电唱机,发现它对音乐信号的忠实重放许多方面是数码技术无可比拟的,一些资深发烧友乐此不彼。当然现在的电唱机,已不再是宝塔靠轮传动的概念,高级机器采用真空吸盘、气压唱臂、专业唱头均衡放大器,造价直逼高级CD机。
调谐器。俗称收音头。在调频立体声广播中,各家电台纷纷以国际水准改造设备,使广播节目的音质有了飞跃。加之广播节目丰富、快捷、信息量大,令发烧友在选择音源时不容忽视。
音源设备还有多种。如开盘式录音机、高保真录像机、VCD、DVD等,87年出现了数字录音机(DAT),92年菲利浦推出DCC(数字盒式录音机)、索尼推出了MD(迷你光盘)等,这些设备由于版权和成本等方面的局限,达到普及恐怕尚有一定时日。
2、放大器。它在音响系统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般分为前置放大器和功率放大器两部分。有的将这两部分做成前、后级,而大部分则为合并式。放大器大概是最有烧头的器材,在电路上从OTL、OCL、BTL到甲类、乙类、甲乙类,一直到后来的AA、ALA、双超线性无负反馈等形式,没有大改总有小革,很是丰富多彩。其总体目标就是如何减少失真,更好地与音源及扬声器系统衔接。为达此目的,日本人往往不厌其烦的在电路上作文章,而欧美人所信奉的则是“简洁至上”。
达到发烧水准,放大器的频响应不窄于5—20KHz,谐波失真0.01%以下,信噪比不小于60dB,选择功率要高于实际最大放送功率的5倍以上。
实践中人们认识到,实现放大器的靓声,电路形式的选择当然重要,而元器件质量性能的选择更是关键。当今的发烧名器基本上都使用了皇牌运放,日本东芝或三肯的音响专用功率三极管,环型低磁漏变压器,法国Solen偶合电容、名牌高速电源滤波电解、日本ALPS的电位器、英国HOLCO的电阻、镀金接插件等。目前,高级放大器的性能指标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当然售价也是不菲。九四年四月在上海举办的国际音响影视展上,德国MbI型号为9010的后级放大器以二十多万元的售价落入当地一发烧大款手中。电子管放大器的优越性能较之于晶体管机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国外价格极高,被视为发烧奢侈品,由于我国电子管制造技术极为精湛,许多国外名器纷纷采用。在国内同等性能的电子管机并不比晶体管机价高多少。因而受到海内发烧人士的推崇。
3、扬声器系统。在音响系统中,音箱是终端、是喉舌,也是灵魂,它最能代表系统的特色和个性,也最能体现系统的价值。从箱体形式看,一般有密闭式、倒相式、迷宫式、号筒式等,以前两种最为常见。密闭式音箱是模拟无限大障板的原理,按照声学原则确定其长宽高比例,以扬声器参数设计容积,全封闭的一种扬声系统。这一形式虽然频率不可以做得很低,但声音刚性好,解析力高。倒相式音箱突出的标志是具有一个声导管,用以辐射低频分量,因此同等情况下较之密闭箱要深沉些。
音箱的质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喇叭的性能。喇叭制造技术,经过百多年的发展,其基本形式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性能的改进主要体现在材料和制作工艺上。就中低音扬声器而言,优质喇叭基本上都采用大磁钢、长冲程、全对称均匀磁路,有的还具有双音圈多磁路。音圈的材质几乎不约而同的采用了纯度在99.99%以上的无氧铜线;振膜有的采用渗有多种元素纸盆,有的采用经特殊处理的聚丙烯,有的以碳纤维编织而成,还有的采用了制作防弹衣的布料,一些厂家还汇合了几种材质的特点,做成复合型。定心支片在喇叭频响、阻尼特性上的影响越来越被重视,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验,人们选择了一种野草,经特殊加工用以编织定心支片,效果很好。对于高频单元,大都公推球顶喇叭,在振膜和磁路上也十分考究。较流行的振膜材质有极薄的铝材、钛材、高分子复合材料、天然丝绢等。高级的高音喇叭还采用了美国宇航局发明的磁液,既提高了散热性能又改善了阻尼效果。
由于单只喇叭很难完成全频带的放音,因此一只音箱往往有几个喇叭单元组成,用分频器将信号分配给各单元承担,使音箱频带更宽些。但并不是喇叭越多音箱越好。要知道,采用多只喇叭承担频率是不得已而为之,由于分频带来的交差衔接和相位的不一致,造成许多有害的成分出现。有的厂家用一只喇叭制作的小型音箱(比如美国BOSE的121型),虽然损失了一点频带,但在听感上却获得一致好评。
4、线材。器材内部和器材之间以及功率放大器与音箱之间的连接需要大量线材。人们对这些导线对音质的影响起初并不十分确定。后来经过研究发现,音响信号经过导线有一定的损耗,而且在各个频率上是不均匀的,材质越纯这种损耗越小、越均匀。同时,流过导线的音频电流具有“趋肤效应”,即高频走外圈,低频走内芯。由此引发了人们对发烧线材的研究与开发。目前大部分都以高纯度无氧铜多股绞合而成,还出现了油浸线、炭纤线等等,价格有的达到每米万多元。发烧器材还有很多,如频率均衡器、听感激励器、动态扩张器等,但在发烧家族中都属于从属地位。
六,音质评价
音质评价是发烧友的基本功之一。主观评价硬件和软件,也是最能体现发烧水平的标志。声音所反映的内容往往是清晰的、具象的和客观的,但音质和音色却极为抽象、主观和不便交流。要搞好音质的评价,感觉就需要约定、归纳、升华。正如味觉就是约定俗成的,大家都说糖是甜的,于是人们就把吃糖的感觉称作“甜”,再遇到这种味觉的东西,既便它不是糖大家也说是甜的。
音质评价的术语很多,丰富中也显繁杂,必须抓住主要的和关键的加以规范,才方便我们的表达和交流。
1、清晰与浑浊。音响系统发出的声音要令人感到清晰,频率响应要宽而均匀,尤其是中、高频有密度,混响适当,能够较好地分辨出乐器的音色和位置。反之便叫做浑浊。
2、圆润与发毛。圆润是指失真,特别是中高频失真极小的声音,这类声音感觉愉快、悦耳。低音不浑浊,中音不生硬,高音不刺耳。发毛与圆润相对,主要感觉是声音粗糙,有可闻的失真。声音中如果有5%的失真,一般人就有发毛的感觉,专业人士可以听至3%。
3、丰满与干瘪。声音厚实、响度大,中、高频量感好,混响较足,瞬态响应好叫做丰满。反之则为干瘪。
4、明亮与灰暗。明亮是指在整个声域内高、中、低音平衡的基础上,中、高音略微突出,而且有丰富的谐音,混响适度,失真小。灰暗则指严重缺乏中高音,低音松弛,解析力差。
5、宽广与单薄。宽广的声音频率响应好,高音明亮,低音充足;单薄的声音往往缺乏低音或高音。
6、干与湿。主要指混响效果。混响时间短、深度不足表现为干。混响过分,表现为湿。声音的干湿有时是由软件所决定的,也可由听音环境引起。
7、现场感。声音明亮、扩散好,有一定的混响,特别是800—5000Hz内声音较为密集,最接近于音乐厅的效果,称为现场感好。
8、平衡感。频率范围宽,尤其是声箱各单元频率的衔接平滑,无凹凸,整个声音融和、宽广,听起来轻松、愉快,称为平衡。

[img]/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img]
  
发表于 2009-9-26 14: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烧了还会头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维修人员 ( 鲁ICP备17033090号 )

GMT+8, 2024-3-29 22:19 , Processed in 0.185639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