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y400 发表于 2009-7-3 22:46:46

余世维们:忽悠大师们

余世维们的流行
/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
余世维
/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
陈安之
/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
林伟贤
/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
章仕强
/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
金正昆
/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
汪中求
GOOGLE 搜索结果:
陈安之
约有916,000项符合陈安之的查询结果
余世维
约有845,000项符合余世维的查询结果(从结果看二人伯仲之间,的确是很火热的人物)
曾仕强
约有517,000项符合曾仕强的查询结果
林伟贤
约有262,000项符合林伟贤的查询结果
金正昆
约有379,000项符合金正昆的查询结果
胡八一
约有98,300项符合胡八一的查询结果
汪中求
约有106,000项符合汪中求的查询结果
易中天
约有2,110,000项符合易中天的查询结果
  2000年的中国培训市场,突然掀起了一场陈安之的成功学风暴,这个来自台湾的激励大师以其充满激情的演讲风格和铿锵有力的语调,以及众多玄虚的背景和互动搞笑式(陈安之为活跃课堂气氛而搞的互相瘙痒式的“亲密接触”)的场内气氛,使得国内企业的培训需求一下火了起来,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连续多场次地给全体员工进行精神激励饕餮大餐。当时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奇怪的逻辑:认为听了陈安之的成功学,什么事都可以成功。传言有个业务员,因为听了陈安之的课以后,在一次拜会经销商前,真的就近找了一家卫生间,然后对着镜子连续喊了30次:“我是最棒的,我一定会成功”,但当他见到客户时,客户客气地告诉他,你人不错,但你们产品的质量不好,我不能跟你们合作……这个业务员顿时傻了,因为这个业务不成功,他就会被淘汰,但他始终弄不明白,为什么他喊了这么多口号,自己还是未能成功呢?
  而近两年的企业培训市场又出现了一道奇特的风景,又是一个从台湾来的培训讲师余世维老先生,这个戴着近视眼镜,说话一口台湾味的哈佛博士,仅凭一台老式投影仪、和几张500强企业领袖的头像,以及几个惟妙惟肖的企业故事,就吸引了国内企业界,并令很多企业老板慷慨地掏出大巴大巴的银子,把余世维请到公司,为自己的员工提供智慧食粮,以为老余一来,就能为自己的企业带来腾飞。国内企业盲目的狂热追捧,使余世维轻而易举并且毫不客气地拿下了“中国企业培训第一人”的桂冠。
  余世维们的忽悠力
  2004年5月,我在广州太平洋电脑市场以5元一片的价格买下了全套余世维的DVD培训碟,初听蛮有吸引力,给了一种很新鲜的感觉,但很快我发现,我只是对他的讲课风格有兴趣,至于内容上的收益少得可怜,除了听到他讲述的一些动听的案例故事外,我没有获得任何他课程标题上注明的内容。尤其是余世维讲的营销类课程,认真听完全部章节,也没有从他这里学到一招半式的营销技能,全部是空洞的理论,这真令我大失所望。
  我想起2000年时听陈安之们的培训课,发现余世维其实跟陈安之,是两个非常相似的空洞培训讲师,说空洞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课堂里热血沸腾,走出来一片空白”。
  我这不是故意耸人听闻,2005年,我利用咨询顾问身份,对曾经聆听过余世维培训课程的23家国内企业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大部分是企业营销管理层的经理和人力资源总监,我发现这些受训的企业管理者大部分都很喜欢听余世维的课,但问到他们获得了什么收益,大家都想不起来。
  前一段时期,国内流行“执行力”,很多企业管理专家和一些培训老师,也动辄必谈执行力,培训市场更是以主讲“执行力”为时髦,我也问过很多曾经听过余世维关于执行力的课程,他们反映,尽管余世维罗列了很多世界500强企业的案例,讲述了很多关于执行力的理论以及中外企业家对执行力的观点,同时还给听课者演示了很多的图表资料,但等他讲完课,仔细一琢磨,才发现这课听得太不值了,花了四、五百元钱,仅仅只是弄明白了一个汉语名词,什么是执行力,但究竟如何去执行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这位余老先生却没有告诉听课者任何有效的方法和工具,也就是说,他虽然讲了执行力课程,但自己的培训却没有达到执行力的效果,因为培训讲师的培训效果以听课者的获益程度为评判标准,听众没有收益,也就表示你的培训执行不到位。
  很明显,我们都被这个叫余世维的哈佛博士给忽悠了!
余世维们的成功之处
  对陈安之之流,我们大可不必再谈,毕竟他的培训已经成为全中国的笑柄,但对余世维,我们还是值得一谈,因为直到现在,他的声音依然在全国各地的机场书店里畅响。可能很多人会对我提出疑问,既然你说余世维的课程内容空洞缺乏实用价值,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企业还会花重金来听他的课,使得他凭空又多了一句自我广告语:“中国企业管理培训第一人”呢?我分析了一下,发现余世维的成功有几个可圈可点之处,尤其是对于我们本土的企业管理专家和培训讲师来说,确实具有借鉴意义。
  余世维的培训能在中国得到追捧,经过归纳,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把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背景与民族的劣根性融入整个培训中,如讲到产品质量,余世维就会把日本的企业如何如何做与中国企业如何如何做进行等同比较,再把这两个国家的历史渊源与民族之间的纠葛大肆渲染,从而使我们的听众感受到一种压抑和叹息,感觉我们自己真的很差,太多不如人家的地方。
  二是大量故事性很强的案例,尤其是全球500强企业案例的详细解剖,使得我们的听众一下子象进入了MBA课堂一样,感觉就是不一样,加上大量的图片资料和500强企业领袖的头像以及他们的观点佐证,使得在场的听众感觉到这堂课的珍贵与荣耀。
  三是余世维讲课的风格比较独特,无论是他十分通俗的语言甚至有时甚至掺入了国内的市井俚语,还是老式投影仪的衬托、以及善于把自己的老婆和女儿当作案例的主角来宣讲,都使得我们的听众耳目一新;
  四是余世维对自己的培训业务的宣传以及渠道开拓做的非常细致和到位,余世维对自己的培训目标人群——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定位很准确,而这些人群经常活动的地方就是机场,所以余世维几乎垄断了全国的所有机场书店,直到今天你只要进入机场候机楼,就能听到书店终端电视机里传来的带有台湾味普通话的讲课声音。
  除此之外,余世维还搬出了很多的国外名校学历和头衔,以及自己在美国、日本和台湾的大型企业担任过重要职位等背景资料(尽管有网站抖出暴料,说余的很多背景资料是伪造的),所有这些,都令我们的企业听众感觉到课程的重要性与讲师的权威性。
  中国企业的盲从
  分析余世维们的成功,除了以上这些主观条件外,中国企业的盲从和国内培训讲师的呆板在客观上也成就了余世维。
  就象余世维喜欢搬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背景,来演绎现代企业管理案例一样,中国企业确实存在着传统道德上的先天缺陷和民族的劣根性影子,如很多企业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培训,而只是看着其它企业在请某人,或者某人在管理界名气很响,就觉得很有必要把某人请进来给我们的管理层和基层员工洗洗脑,充充电,其心里的想法就是跟风和赶时髦,所以大部分企业的培训只是注重形式,感觉上是做一场活动,是给员工激励的一种,未能把培训的效用最大化。
  企业内部培训,应该是跟据新的战略的形成,而需要管理者和员工必须掌握战略所需要的技能才投入的一种智慧资源,对公司来说,这样的培训跟其它资源一样,具有战略上的意义,而对员工来说,通过培训,能令个人得到进步,而个人的进步又能体现一家企业对员工的福利而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这个道理很多企业都懂,但做起来却又不是这么一回事。
  广州有一家IT企业,因为经受不住陈安之业务员的多次上门推销,就以每张300元的价格买下了80张培训门票,2个多小时花去了二万四,得到的只是两小时的热血沸腾。而对企业实际的需要——营销技能的提升没有一丝的帮助。我问经理,为什么会去听陈的课,经理回答说,陈名气很响啊,主要是想感受一下……
  这就是中国企业对培训的理解。
  国内培训讲师的无奈
  抛开陈安之余世维不谈,我们国内也有很多的企业管理专家和著名的培训讲师,但为什么他们不能向陈余一样靠培训一夜暴富呢?譬如原罗兰贝格中国区前总裁宋新宇博士,放着好好的咨询顾问不做,竟然去玩自己并不擅长的培训,而且也学陈余之流卖起了培训光蝶,我冲着他的名气,买了一张他的培训光蝶,但只看了五分钟,我就无法坚持,并开始头晕,除了他语言和声音的呆板之外,几个小时老是一动不动地坐在摄影机前,就让人的听课的精神一扫而光,想想堂堂一个著名咨询公司的总裁,竟然连自己的培训都无法吸引别人,简直令我深感意外。
  由于职业关系,笔者接触过很多国内的培训代理机构——也就是以提供培训服务为主的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发现这些培训机构只是养了一大帮电话营销员来开拓培训业务,自己根本没有固定的培训讲师,等到有了业务,才根据企业的需要,去物设合适的培训讲师。培训讲师接到授课指令,就花时间去备课,然后到约定的时间实施培训。
  可想而知,为什么余世维之类的培训能这么快速地在国内企业盛行,这完全是由于本土企业管理专家和培训讲师对自我形象的包装、培训内容与培训氛围的整合以及培训课程的推广渠道开拓等缺乏创新造成。
  综上所述,中国企业的培训市场现状亟待改变,一方面企业要确认自己的战略思路,围绕着战略需求进行培训的规划,必要时,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起规范的内部培训体系,以确保战略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培训;另一方面,作为专职企业培训机构和培训讲师,要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不能仅仅依靠贩卖已经过时的经验来忽悠企业,这样既坑害了企业,也影响了自己的个人进步;同时要借鉴陈安之和余世维们的成功经验,无论在培训风格,内容安排、案例剖析和现场氛围等,都要有一种创新的精神,真正让听课者接受到高水平高质量的知识营养和培训体验。
从幕后到前台:对余世维的争论浮出水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余世维们:忽悠大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