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上网本”最大的受益者?
谁是“上网本”最大的受益者?PC行当搞起上网本好像没有PC那么容易赚,但是“上网”两个字(或者说Net这个词),已经让移动运营商们乐的睡觉都笑出声来了。上网本一下子火了,但好像英特尔和PC厂商接下来的日子更难过了;商业市场中,有人哭就有人笑,有人赔就一定有人赚。
但千万不要以为,用户是真正的赢家,但凡有些头脑的人,就应该明白一点,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尽管PC行当搞起上网本好像没有PC那么容易赚,但是“上网”两个字(或者说Net这个词),已经让移动运营商们乐的睡觉都笑出声来了。
PC商们“想赚便宜吃大亏”
几乎所有的分析机构都认为,“2009年上网本销量将翻番”,但同时也警告说,PC行业将难以复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PC厂商将左口袋里的钱往右口袋放的时候,一些铜板不小心流失了。
左口袋的收入来自PC,而右口袋的钱则来自上网本。
IDC说,2009年上网本销量将达到2080万台;ABI Research更狠,说这个数字应该是3500万,这就比2008年的1500万台多出一倍还拐了弯。
3500万台啊,全球PC自打1981年由IBM生产出来,一直持续增长,在2008年达到顶峰,超过了3亿台。然而,上网本来了,第二年就要超过PC总销量的10%,因为PC销量据说要下滑超过10%呢。
Gartner一方面统计2008年数据的增长时,一方面不忘给PC行业厂商们泼冷水:2009年PC销量将在2008年的基础上狂跌11.9%——要知道,即使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时,PC销量也只是下滑了3.2%而已。摩根大通的预测更让PC厂商们寒心:下滑比例将高达14%。
英特尔终究是顶级公司,视野之宽广,为PC厂商所不能及——原本并不存在的一种东西,因为其低端芯片出货的需求,而如此诞生了,并获得了全世界消费者的热捧。
这一点估计英特尔也未曾料到,随后的发展更是让芯片巨头也陷入难堪:从来不以价格取胜的英特尔,如今不得不以低价大量出售低端处理器,以免自己催发的上网本市场落入AMD、威盛电子,乃至飞思卡尔等原本并不在这个行当里玩的厂商们。
卖的多,不一定嗓门大,原因是因为赚的少,不好意思太多说。这就是英特尔为何很少宣传凌动(Atom)处理器的原因:卖的太贱了,还不如普通笔记本处理器的四分之一价格。上网本拖累的英特尔利润在2008年第四季度突然性的严重下滑,如果上天再给英特尔一次机会,它一定不会说三个字,“上网本”。
结果如今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上网本利润是低啊,但你不做他做,他不做我做。所有的PC商们不得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走上这条不归路,包括芯片商们也感叹,怎么到了上网本这块儿,就没有办法拢住市场了呢?
运营商们可算逮着机会了
对于全球的运营商来说,上网本行当将是其3G苦海翻身的好机会;而对于中国三大运营商而言,上网本真是为其所生——正愁着3G网络怎么使呢,上网本忽忽悠悠地来了。
至于接下来怎么玩,中国运营商必然是轻车熟路了,“存话费送本本”而已,和存话费送手机没有任何区别。
而且,现在美国人也在玩这一套了,当然人家有所差异,搞的是“签协议、低价本”。也就是说,你和运营商(例如AT&T,或者Verizon Wireless)签一个协议,说你要用两年的包月合同,运营商就将定价499美元(相当于人民币3500元不到)的上网本,以99美元的价格卖给你,还另外送你一块3G网卡,再和你签署一个月费60美元的上网业务包月协议。
基本上就是如此的情况,现在沃达丰美国公司据说也要做这个业务了,竞争压力嘛。
其实算一笔账就很清楚了,每个月60美元,两年就是1440美元,刨掉400美元的差价和40美元左右的3G网卡,运营商可以赚到1000美元左右。
对比中国的运营商,美国的运营商又算不了什么了。
为何这样说呢?因为美国运营商首先得自己抵押资金,将上网本集采过来,至少是有多少用户,它就得给PC厂商多少个上网本的钱。而反过来,它不能要求用户预先付费,一来是为了避免流失用户,“竞争对手不收,咱就不能收”;二来是担心被用户告到法庭,而运营商败诉,基本是铁板钉钉,“没有提供的服务,先收费”,这在中国以外的很多市场,都被视作商业上的流氓行为。
中国则不是这样的,送手机,送本本,都是可以的。但是要加个前置词:“存话费”。也就是说,这个上网本啊,我可以便宜卖给你,甚至送给你。但是你要先把本本的钱,甚至更多的钱给我存上,以后每个月从包月费用当中扣除,当然,你还得给我签个时限合同,确保这两年你都用我的网络,而不会朝三暮四。
且不评论中美两国运营商做法上的差异,背后隐藏的对消费者权益的不同对待(其实讨论也没有用,而且那是315才假装要做做的工作),但所有的运营商,在一点是肯定相同的,那就是:上网本这个行当,不能看热闹,更要看门道。那些嚷嚷最热闹的PC厂商们,其实不过是一个个穷鬼,而那些不出声、偷偷塞张3G卡到你上网本里的运营商,才是真正的“坐收渔利”者。
/qzone/newblog/v5/editor/css/loading.gif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