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ngjun44 发表于 2009-2-21 14:05:55

(转)陈sir行通济(近照)

天天新网站作为本次“春意岭南 幸福通济”佛山电视台2009行通济大型直播晚会的采访和直播媒体,全程对重要嘉宾进行跟踪拍摄。


2月9日晚8点整,佛山传媒集团.佛山电视台主办的“春意岭南,幸福通济--2009岭南文化名家行通济大型直播晚会”,在佛山电视台1号演播厅隆重举行。本次晚会除了将演播厅作为主会场外,还在通济桥和世纪莲他体育中心设置了两个分会场。
主会场的节目包括了粤剧、功夫、舞狮等具有浓郁岭南文化气息的表演,融佛山特色和岭南文化于一炉,力求突出行通济作为岭南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著名雕塑家潘鹤、武术名师叶准、粤剧名家李淑勤等在内的诸多岭南文化名家,也和佛山市民们一起行通济闹元宵。
林元和、叶志容、麦洁华等市领导在22点49分,52年以来最圆元宵月的见证下,启动岭南文化年何佛山电视台新台标。


下面是备受全广府人民尊敬的前著名主持人陈扬先生,陈扬先生曾经在佛山工作多年,对佛山感情深厚。http://bbs.ttx.cn/UploadFile/2009-2/20092921224220863.jpg
http://bbs.ttx.cn/UploadFile/2009-2/20092921224391900.jpghttp://bbs.ttx.cn/UploadFile/2009-2/20092921225782400.jpghttp://bbs.ttx.cn/UploadFile/2009-2/20092921224213406.jpghttp://bbs.ttx.cn/UploadFile/2009-2/20092921224283582.jpghttp://bbs.ttx.cn/UploadFile/2009-2/20092921224375193.jpg





liangjun44 发表于 2009-2-21 14:08:34

忘了重要的:tsj62……以上内容转自
http://bbs.ttx.cn/dispbbs.asp?boardID=16&ID=1306840&star=1&page=1

liangjun44 发表于 2009-2-21 14:27:33

在场的还有著名武术家叶问长子叶准伉俪(图左面穿黑衣服者)、著名雕塑家潘鹤先生[穿白色衣服者,(说起潘先生就让我想到出自他手的珠海渔女雕塑,这背后还有段关于他本人的爱情故事,感觉挺……有兴趣的朋友自己百度一下啦)]等等。
http://bbs.ttx.cn/UploadFile/2009-2/20092921265894170.jpg
顺便介绍一下佛山的“行通济”:tsj9
行是粤语走的意思,通济指的是通济桥。
  却说佛山城南今南蒲公园附近以前有一条河通济河,河上有一条桥叫“通济桥”。河现在没了,桥还在,每年这一天,人们都到这里走过桥,烧香、抛生菜和转风车,人流络绎不绝,好不热闹。
  从明末清初开始,每逢正月十六,佛山四乡家家户户都会扶老带幼,自清晨到夜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200多年来,佛山人祖祖辈辈延续着行通济的风俗。而且还流传着“行通济,无闭翳”的谚语。(“蔽翳”是粤语方言,意指忧愁、衰气。)行通济 每年的正月十六,佛山人都有一个风俗习惯“行通济”。
  通济桥始建于明代,得名在明天启六年(1626年),距今400多年。被称为佛山旧八景之“村尾垂虹”。民国后通济桥被拆,但行通济的习俗不变,人们每年仍不约而同地走过桥面。直到2001年,佛山市ZF顺应民意重建通济桥,以延续行通济的习俗。
  据记载,通济桥始建于明代,得名在明天启六年(1626年)。开始是木石参半的拱桥,建成时,取名为“通济桥”。因为桥的位置建立在佛山涌的上游,正好是河涌的出口,当朝的户部尚书李侍问回到佛山时,发起募捐修桥。在建桥时,他征求了乡中父老和河涌下游的各乡父老的意见,用木石参半的方法,这样既能使桥结构雄伟坚固,又不至于阻塞下游的流水,利及众人。
  “行通济,无蔽翳”这种说法在何时盛行?《行通济》一书中提出:“到了乾隆年间,行通济之风日趋旺盛,每到正月十六。从清早到午夜,各家各户,携子带女,手举纸制风车、风铃、小花灯,拥到通济桥边,再绕道回家。”“蔽翳”是指忧愁、衰气的意思。“蔽翳”是广州方言,亦作“屃”。其意为气闷之外,还有阴暗困压的意思。

liangjun44 发表于 2009-2-21 14:29:03

那图http://bbs.ttx.cn/UploadFile/2009-2/20092921265894170.jp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陈sir行通济(近照)